菜单
    犀牛云移动云网

泓川科技 LTC7000 光谱共焦传感器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厚度测量中的应用案例及技术科普

来源:
时间: 2025-08-06

一、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厚度:发电效率与柔性的平衡艺术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光伏市场的主流产品,其厚度是影响性能的核心参数 —— 既需满足高效发电,又要适应柔性场景的需求,这种 "平衡" 背后是材料特性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耦合。


1. 厚度与发电效率:并非越厚越好的 "倒 U 型" 关系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依赖于光吸收能力载流子收集效率的协同。


当厚度较小时(如<100 微米),硅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不充分,尤其是对长波长光子的捕获能力弱,导致光生电子 - 空穴对数量不足,短路电流偏低,效率受限。

当厚度增加到 150-200 微米时,光吸收达到饱和,且载流子(电子 - 空穴对)能在复合前有效扩散至 PN 结被收集,此时效率达到峰值 —— 这一范围被视为传统多晶硅电池的 "效率最优区"。

若厚度继续增加(如>200 微米),硅材料中的晶界、缺陷等 "复合中心" 会显著增加载流子损耗:光生载流子需要传输更长距离才能到达 PN 结,途中与缺陷的碰撞概率上升,导致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下降,反而抵消了光吸收增加的优势。


2. 厚度与柔性:脆性材料的 "减法哲学"

硅作为脆性半导体,其柔性(弯曲能力)与厚度成显著反比。根据材料力学理论,弯曲时的最大应力与厚度的平方成正比:


传统 150-200 微米的电池片在弯曲时易断裂,无法满足可穿戴设备、柔性建筑光伏等场景需求。

当厚度降至 50 微米以下时,电池可实现 "纸张级" 弯曲,但制造难度骤增 —— 硅片薄化过程中易出现翘曲、裂纹,且封装时更易受应力影响,良品率面临挑战。


3. 平衡策略:技术突破实现 "鱼与熊掌兼得"

为在效率与柔性间找到平衡点,行业已发展出多项关键技术:


薄化与高效化结合:金刚线切割技术可稳定生产 100 微米以下硅片;PERC(背面钝化)、HJT(异质结)、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等技术通过钝化层减少复合,弥补薄化导致的光吸收不足。

柔性结构优化:采用 PET/PI 等柔性基板、透明导电膜电极及柔性互联工艺(如导电胶连接),减少应力集中。

材料质量提升:通过铸锭工艺优化减少晶界缺陷,氢钝化技术降低载流子复合,确保薄硅片仍有高收集效率。


二、泓川科技 LTC7000+LT-CCD:多晶硅电池厚度的 "精准测量利器"

在上述平衡过程中,高精度厚度测量是核心前提 —— 既要监控生产中硅片的薄化精度,又要分析弯曲状态下的厚度变化对性能的影响。泓川科技的 LTC7000 光谱共焦传感器配合 LT-CCD 双通道控制器,通过 "对射测厚" 方案完美适配这一需求。


1. 方案配置:硬件优势直击测量痛点

设备核心参数针对多晶硅电池的优势
LTC7000 光谱共焦传感器量程 7000μm,重复精度 0.14μm,非接触测量,光束直径最小 20μm1. 亚微米级精度可捕捉超薄硅片(如 50μm 以下)的厚度差异;
2. 非接触式测量避免损伤脆性薄硅片;
3. 小光斑(20μm)可精准检测边缘、拐角等易破损区域的厚度。
LT-CCD 双通道控制器单通道采样率 10kHz,双通道 5kHz,支持 Ethernet/USB/RS485 接口,可联动编码器触发1. 高速采样适配生产线实时监控,1 秒内可完成 10000 次测量;
2. 双通道设计支持 "对射测厚"(左右各 1 个传感器),通过计算两传感器间距差直接输出厚度值;
3. 多接口便于对接生产系统,实现数据追溯与工艺优化。

2. 对射测厚原理:精准捕捉厚度的 "动态变化"

对射测厚方案通过将两个 LTC7000 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多晶硅电池的上下两侧,垂直对准测量点:


传感器 A 测量 "参考平面到电池上表面" 的距离(D1),传感器 B 测量 "电池下表面到参考平面" 的距离(D2);

电池厚度 = 两传感器间距(固定值)-(D1+D2),通过 LT-CCD 控制器实时计算并输出结果。


这种方式不仅能静态测量硅片的平均厚度,还能在动态场景中发挥作用:例如在电池弯曲测试中,传感器可实时记录不同弯曲角度下的局部厚度变化(如边缘因应力产生的微小形变),为分析 "厚度均匀性 - 应力分布 - 发电效率" 的关联提供数据支撑。


3. 实际应用场景:从生产到研发的全流程覆盖

生产工艺监控:在金刚线切割、减薄环节,LTC7000+LT-CCD 可在线检测硅片厚度,确保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如控制 150μm 目标厚度的误差在 ±1μm 内),减少因厚度偏差导致的效率或柔性不达标产品。

柔性测试分析:在电池弯曲疲劳试验中,实时监测厚度变化,识别因不均匀厚度导致的应力集中点(如厚度偏差>5μm 的区域更易断裂),指导优化切割和封装工艺。

研发参数验证:为 PERC、HJT 等薄化技术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对比 80μm 与 50μm 硅片在相同钝化工艺下的厚度 - 效率关系,加速最优参数迭代。


三、总结:精准测量赋能光伏技术升级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 "厚度平衡术",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材料与工艺的限制。泓川科技 LTC7000 光谱共焦传感器与 LT-CCD 控制器的组合,以 "高精度、非接触、动态测量" 的核心优势,成为这一过程的 "关键工具"—— 既保障了生产中的厚度一致性,又为研发提供了深度分析的数据基础,最终推动多晶硅电池在效率与柔性的平衡中迈向更高性能。


销售热线 0510-88155119
图文传真 0510-88152650
无锡泓川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8 20160829.All Rights Reserved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